再见!豌豆荚、PP助手宣布下架,从此再无免费软件?
凭借着第三方应用的井喷式爆发,iOS和安卓在群雄逐鹿的混乱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两极争霸的市场格局。在获取应用的渠道方面,iPhone用户主要通过App Store,大部分国内安卓用户则使用各大手机厂商提供的应用商店。
不知不觉中,曾经群起的第三方应用市场纷纷式微。日前,豌豆荚团队发布公告称,2月28日起,豌豆荚PC版停止在线服务;PP助手也表示,iOS版、iOS PC版产品将下线。
提供第三方应用下载或服务的平台,似乎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昔日辉煌,本地化优势功不可没
不管iOS还是安卓,都是国外厂商主导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在进入国内初期,难免面临着水土不服、本地化不足的问题。
以苹果为例,早期的App Store不支持支付宝微信,用户购买应用需要绑定信用卡 。而且,当时iOS应用售价基本和欧美地区持平,一个应用要十几元起。除此之外,几年前iPhone安装应用需要连接数据线通过电脑端的iTunes同步完成,这对国内用户而言是相当繁琐且困难的操作。
至于安卓,由于谷歌服务的缺失,智能手机时代早期的国内市场,安卓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应用安装基本需要通过第三方渠道,有的甚至要直接从应用开发商官网下载APK文件。
谷歌的不在场,直接催生了第三方安卓市场的繁荣
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应用市场如雨后春笋版出现,例如安智市场、应用汇、机锋市场、91市场、手机乐园、酷安市场等等。
这些第三方安卓市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用户寻找和安装应用的问题。坦率说,这些应用市场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高,得益于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它们主要工作就是应用文件打包和分发。
此外,在3/4G网络普及的早期阶段,数据流量价格并不便宜,类似于豌豆荚、91助手等电脑端应用管理工具,也获得了不少人的青睐。除了应用免流量安装外,它们还具有文件管理传输等更丰富的功能。
风靡一时的XX助手们
而在iPhone这边,虽然封闭系统让iOS第三方应用市场很难发展起来。但当时越狱在国内极为风靡,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很多用户给iPhone越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下载安装免费的盗版应用。
不过,越狱的学习成本对普通用户而言仍然有点高,而且会带来更多风险。打着“免费正版”旗号的各类应用分享类工具也应运而生,PP助手、快用助手、爱思助手等平台,都提供类似的服务。
当然,这些免费应用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盗版,用户使用也不用面临越狱、系统破解等方式带来的潜藏风险。但是,它和真正意义上的正版也相去甚远。 简单来说,它们都是利用了苹果的账号和应用安装机制,把正版应用的IPA文件下载并通过自己的企业签名重新打包,从而绕过App Store下载安装到用户设备上。
通过这种方法安装的应用,经常会面临失效、闪退、打不开等各种问题,需要用这些助手工具来“更新”“修复”“授权”来暂时解决。
手机厂商回过神,一切都变了
第三方应用平台的蓬勃发展,一度让传统互联网厂商们把它视作是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关键。
2013年,搜索引擎巨头百度斥资19亿美元,买下了91无线 ,后者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安卓应用分发平台。91无线除了拥有第三方应用商店“安卓市场”外,在PC端还推出了手机管理工具91助手,拥有iOS和安卓两个版本。
这一年,UC完成了对PP助手的收购。2014年,阿里收购了UC,变相拿到了PP助手 。2016年,阿里巴巴和豌豆荚签订并购协议 。至此,阿里巴巴的移动事业群中已经有UC浏览器、高德地图、神马搜索、豌豆荚、PP助手等产品。
互联网厂商们把宝押在了第三方应用工具上,但手机市场上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经历过激烈而混乱的竞争后,国内手机市场格局逐渐稳定而清晰,华为、小米、OV等几家巨头,牢牢掌握着整个安卓机行业。
谷歌业务的缺失和追求产品差异化的驱动下,手机厂商们在定制系统上下了大功夫,UI界面重塑、本地化功能补足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出厂都会预装自家的应用商店。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定制系统愈发封闭,关闭BL、限制root功能,并且限制用户通过第三方渠道安装应用,这无疑判了第三方应用市场们的死刑。
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营收贡献不断增长,苹果也大幅调整了在华政策。除了线下疯狂开店外,iOS系统的本地化进度也大大加快,表现最明显的就是App Store中的应用越来越便宜,付款方式越来越便捷。至于不好用的iTunes,iPhone用户早已不需要了,苹果自己也准备放弃它了。
iOS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借鉴安卓的道路上狂奔,越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随着版权越来越规范、用户付费意识越来越高,各类助手工具,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生死存亡前,转型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方应用工具的式微,主要在于大环境的变化。在争夺用户上,手机厂商相比第三方平台拥有天然的优势,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给它们设置壁垒。而在功能和技术的角度而言,第三方应用工具的门槛极低、竞争激烈。
而这些曾经吃过智能手机浪潮红利的厂商们,现在却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地步。要走出困境,转型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第三方应用商店中,酷安市场是转型比较成功的。酷安市场原本是安卓数码爱好者中比较知名的一款应用商店,早期它上架了大量极客向的应用软件,累积了大量发烧友和深度用户。
目前来看,酷安市场正在逐步向社区转型 ,早期聚集的大量用户为此提供了基础。同时,酷安推出了话题、动态、应用合集等功能,更加方便用户针对自己的兴趣、最新的科技话题或产品进行讨论交流。
去年年初,酷安在App Store中上架,正式推出了iOS版客户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酷安正在尝试打破安卓市场的局限,从苹果用户群体里争取增量用户。当然,没有了应用下载功能,iOS版酷安是一个更加纯粹的社区应用。
而PC端的应用管理助手,则可以尝试从差异化的功能入手,通过更好的体验来留住用户。例如爱思助手,除了常规的应用安装外,还能备份文件、下载壁纸等。而且,它还有苹果设备验机功能,深受部分用户的喜爱。
此外,像锤子之前推出的HandShaker,也非常出色地为安卓手机和PC之间的文件传输、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它虽然已经停止更新,但依然拥有积极的好评度。
经过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智能手机行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市场容量趋于饱和,智能手机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人,产品功能、系统UI也都越来越完善。刷机、越狱这些早期数码爱好者习以为常的操作,现在逐渐无人问津。
当手机已经越来越好用,我们获取、管理应用的方式越来越简单时,这些第三方应用平台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必然。过去几十上百年的经验一直在说明,整个科技行业的基调就是风云变幻,而依附于手机行业的这一小块区域,也是如此。
几年前数亿人还在用的PP助手和豌豆荚,为何转眼之间就凉凉了
提起豌豆荚、PP助手这些名称,大多数手机用户应该都有所耳闻。对于喜欢“搞机”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两款软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不过,你是不是好久没用过它们了呢?
不知不觉中,这些几年前还每机必装的第三方应用市场渐渐式微。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抛弃了。2月28日起,豌豆荚PC版将停止在线服务;而iOS端的PP助手也宣布:iOS版、PC版产品将下线。
一、昔日辉煌的第三方应用市场
不管是iOS还是安卓,最初都是由国外厂商主导开发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因此在智能手机初入国门之时,水土不服和本地化不足是在所难免的问题。
笔者记得当年曾花重金买了一部4S,一拆封便迫不及待地去注册Apple ID。但到了信用卡绑定一项的时候就傻眼了,当时我还没申请过信用卡。而身在美帝的苹果公司却认为你是个人就会有信用卡。账号申请就卡在这里无法继续了。
不气馁的笔者又从朋友那边借来一个AppleID。终于登陆成功了!下载好iTunes,后却根本找不到应用商店。研究了近个把小时后,才发现它要在常规设置中先勾选 “ 应用程序 ” 这个选项才会出现。简直是反人类。
好容易连上了应用商店,又发觉商店里的收费软件奇贵无比(售价几十美金比比皆是),且域名解析和下载服务器都设置在美国,在国内下载软件奇慢无比还经常会提示失败。
于是我果断选择了投入pp助手的怀抱,越狱,安装插件,登陆PP助手。接下来终于体会到了iOS般流畅的体验。甚至,你还能免费下载到那些付费的APP。
并且软件附带的备份和同步功能。也不知道被原生的iTunes要好用多少倍。
不仅如此,通过越狱后的安装插件。原先连换壁纸都不支持的iPhone桌面。还可以被玩出很多花活。
这是iOS端,安卓的Android Market(Google Play 前身)就更不必说体验了——在国内根本连不上。而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通常都并不给力(那时的厂商们还在为优化系统的安卓系统忙得焦头烂额)。
而像豌豆荚、91助手之类第三方应用市场,不但软件资源丰富,可以通过Pc端免流量安装软件。还附带了文件管理、通讯录备份等丰富的功能。所以那时机友们买到安卓机通常都是root之后,安装一个第三方应用市场。
二、厂商们猛醒开始接管应用生态
2015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都处在普及阶段。手机厂商们忙着开疆拓土占领市场。而传统互联网公司则把蓬勃发展的第三方平台视作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2013年,百度斥资19亿美元,买下了91无线。后者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安卓应用市场,同时还拥有ios版本。
2014年阿里完成了对UC的收购,同时也收购了UC旗下的PP助手。2016年阿里又并购了豌豆荚。至此,阿里的移动业务中就有了pp助手和豌豆荚这两大iOS和安卓的分发平台。
2015年也是智能手机市场的转型之年。智能手机厂商们在经历之前的激烈竞争之后,国内手机市场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华为、小米、OV等几家巨头脱颖而出成为第一集团。
就在互联网厂商们把第三方应用平台视作“流量奶牛”纷纷斥巨资收购时。手机厂商们一拍脑门开始醒悟了:原来自己一直把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拱手让人。自己却一直在为他们做嫁衣。于是厂商们开始发力补足生态环节,出厂时就预装自家的应用商店。并限制手机的root功能,关闭BL锁。这“一堵一疏”之下,第三方应用市场的份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iOS端,随着大中华区的营收占比的提高。苹果公司也慢慢改善了中文版iOS体验。加入了国人常用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把iCloud和App Store的服务器也搬到了国内。
除了系统自带应用市场体验的提升,随着这移动支付的兴起。手机成为了每个人重要的隐私和支付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越狱和root系统之后的风险,并放弃了了这些操作。失去了用户授权最高权限的机会,第三方软件市场的体验反倒不如自带应用商店。这也使得第三方应用市场在这几年中断崖式下滑,最终完全失去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在流量充足的时候,这些第三方应用软件也并没有找出很好的变现手段。 失势之后又要被迫走上的转型之路。目前来看除了酷安和威锋利用社区留下了一部分人群之外。别的软件似乎没有找到更好的转化流量的手段。无奈之下也之后停服打烊。
总体而言,在那个智能手机的“蛮荒年代”里。这些第三方应用软件们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也同样得到了合理的流量回报。但随着手机系统越来越完善。刷机、越狱这些早期数码爱好者的操作渐渐无人问津,第三方软件市场淡出的也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它们没有形成用户黏性的条件,又要借助别人的平台才能生存。这种发展模式在生态完善的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豌豆荚、PP助手相继败走,“搞机”少年的青春也逝去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雷科技leitech
凭借着第三方应用的井喷式爆发,iOS和安卓在群雄逐鹿的混乱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两极争霸的市场格局。在获取应用的渠道方面,iPhone用户主要通过App Store,大部分国内安卓用户则使用各大手机厂商提供的应用商店。
不知不觉中,曾经群起的第三方应用市场纷纷式微。日前,豌豆荚团队发布公告称,2月28日起,豌豆荚PC版停止在线服务;PP助手也表示,iOS版、iOS PC版产品将下线。
提供第三方应用下载或服务的平台,似乎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不管iOS还是安卓,都是国外厂商主导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在进入国内初期,难免面临着水土不服、本地化不足的问题。
以苹果为例,早期的App Store不支持支付宝微信,用户购买应用需要绑定信用卡 。而且,当时iOS应用售价基本和欧美地区持平,一个应用要十几元起。除此之外,几年前iPhone安装应用需要连接数据线通过电脑端的iTunes同步完成,这对国内用户而言是相当繁琐且困难的操作。
至于安卓,由于谷歌服务的缺失,智能手机时代早期的国内市场,安卓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应用安装基本需要通过第三方渠道,有的甚至要直接从应用开发商官网下载APK文件。
谷歌的不在场,直接催生了第三方安卓市场的繁荣
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应用市场如雨后春笋版出现,例如安智市场、应用汇、机锋市场、91市场、手机乐园、酷安市场等等。
这些第三方安卓市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用户寻找和安装应用的问题。坦率说,这些应用市场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高,得益于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它们主要工作就是应用文件打包和分发。
此外,在3/4G网络普及的早期阶段,数据流量价格并不便宜,类似于豌豆荚、91助手等电脑端应用管理工具,也获得了不少人的青睐。除了应用免流量安装外,它们还具有文件管理传输等更丰富的功能。
而在iPhone这边,虽然封闭系统让iOS第三方应用市场很难发展起来。但当时越狱在国内极为风靡,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很多用户给iPhone越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下载安装免费的盗版应用。
不过,越狱的学习成本对普通用户而言仍然有点高,而且会带来更多风险。打着“免费正版”旗号的各类应用分享类工具也应运而生,PP助手、快用助手、爱思助手等平台,都提供类似的服务。
当然,这些免费应用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盗版,用户使用也不用面临越狱、系统破解等方式带来的潜藏风险。但是,它和真正意义上的正版也相去甚远。 简单来说,它们都是利用了苹果的账号和应用安装机制,把正版应用的IPA文件下载并通过自己的企业签名重新打包,从而绕过App Store下载安装到用户设备上。
通过这种方法安装的应用,经常会面临失效、闪退、打不开等各种问题,需要用这些助手工具来“更新”“修复”“授权”来暂时解决。
手机厂商回过神,一切都变了
第三方应用平台的蓬勃发展,一度让传统互联网厂商们把它视作是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关键。
2013年,搜索引擎巨头百度斥资19亿美元,买下了91无线 ,后者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安卓应用分发平台。91无线除了拥有第三方应用商店“安卓市场”外,在PC端还推出了手机管理工具91助手,拥有iOS和安卓两个版本。
这一年,UC完成了对PP助手的收购。2014年,阿里收购了UC,变相拿到了PP助手 。2016年,阿里巴巴和豌豆荚签订并购协议 。至此,阿里巴巴的移动事业群中已经有UC浏览器、高德地图、神马搜索、豌豆荚、PP助手等产品。
互联网厂商们把宝押在了第三方应用工具上,但手机市场上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经历过激烈而混乱的竞争后,国内手机市场格局逐渐稳定而清晰,华为、小米、OV等几家巨头,牢牢掌握着整个安卓机行业。
谷歌业务的缺失和追求产品差异化的驱动下,手机厂商们在定制系统上下了大功夫,UI界面重塑、本地化功能补足都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出厂都会预装自家的应用商店。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定制系统愈发封闭,关闭BL、限制root功能,并且限制用户通过第三方渠道安装应用,这无疑判了第三方应用市场们的死刑。
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营收贡献不断增长,苹果也大幅调整了在华政策。除了线下疯狂开店外,iOS系统的本地化进度也大大加快,表现最明显的就是App Store中的应用越来越便宜,付款方式越来越便捷。至于不好用的iTunes,iPhone用户早已不需要了,苹果自己也准备放弃它了。
iOS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借鉴安卓的道路上狂奔,越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随着版权越来越规范、用户付费意识越来越高,各类助手工具,也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生死存亡前,转型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方应用工具的式微,主要在于大环境的变化。在争夺用户上,手机厂商相比第三方平台拥有天然的优势,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给它们设置壁垒。而在功能和技术的角度而言,第三方应用工具的门槛极低、竞争激烈。
而这些曾经吃过智能手机浪潮红利的厂商们,现在却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地步。要走出困境,转型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第三方应用商店中,酷安市场是转型比较成功的。酷安市场原本是安卓数码爱好者中比较知名的一款应用商店,早期它上架了大量极客向的应用软件,累积了大量发烧友和深度用户。
目前来看,酷安市场正在逐步向社区转型,早期聚集的大量用户为此提供了基础。同时,酷安推出了话题、动态、应用合集等功能,更加方便用户针对自己的兴趣、最新的科技话题或产品进行讨论交流。
去年年初,酷安在App Store中上架,正式推出了iOS版客户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酷安正在尝试打破安卓市场的局限,从苹果用户群体里争取增量用户。当然,没有了应用下载功能,iOS版酷安是一个更加纯粹的社区应用。
而PC端的应用管理助手,则可以尝试从差异化的功能入手,通过更好的体验来留住用户。例如爱思助手,除了常规的应用安装外,还能备份文件、下载壁纸等。而且,它还有苹果设备验机功能,深受部分用户的喜爱。
此外,像锤子之前推出的HandShaker,也非常出色地为安卓手机和PC之间的文件传输、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它虽然已经停止更新,但依然拥有积极的好评度。
经过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智能手机行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市场容量趋于饱和,智能手机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人,产品功能、系统UI也都越来越完善。刷机、越狱这些早期数码爱好者习以为常的操作,现在逐渐无人问津。
当手机已经越来越好用,我们获取、管理应用的方式越来越简单时,这些第三方应用平台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必然。过去几十上百年的经验一直在说明,整个科技行业的基调就是风云变幻,而依附于手机行业的这一小块区域,也是如此。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